菠菜导航担保网





您好,欢迎光临菠菜导航担保网糖业集团网站![登陆]  [注册]
食糖销售 :0633-3602298
豆油豆粕:0633-7966169
中国食糖产业路在何方 ? 突破寒冬期还需转型创新
时间:2016/7/13 14:09:02   文章来源:云南糖网

   尽管在《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 ,支持蔗糖业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但在利好消息的背后,中国食糖产业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 


  近日,有消息称英联食品集团正在考虑出售旗下中国糖类业务,包含在中国广西的5家甘蔗糖厂和东北的5家甜菜糖厂,售价或达10亿美元(约合65.13亿元人民币)。在中国食糖消费量持续增长的背景下,英联反而要出售中国糖类业务 ,这成为了行业内关注的焦点 。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糖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总体上看糖料亩产近20年来都呈比较平稳的上升趋势 。与糖料面积同步起伏的是糖料和食糖的产量,全国食糖产量由1949/1950榨季的26.1万吨提高到2002/2003榨季的1063.7万吨。90年代以来,我国甘蔗生产区域布局发生了剧烈变化。由于东南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结构调整 ,甘蔗生产逐渐向西部地区转移。全国甘蔗业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地区集中。甘蔗业的向好发展 ,使得我国制糖企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回顾中国食糖产业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中国食糖产业得益于全面放开经营的市场化运行道路 ,在政策的扶持下近十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国内食糖产量和消费量均大幅增长 ,目前已经跃居世界前列。 


  但因受国际糖价价格的影响,2013年中国国内糖价持续下跌,制糖企业十年来第一次出现亏损,这着实给食糖行业敲响了警钟 。据中国糖业协会统计,2013/14榨季全行业亏损97.6亿元,糖企亏损面超过90% 。2014/15榨季全行业亏损预计约20亿元,制糖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 


  问题多多 矛盾重重 


  目前  ,中国食糖产业正处于整合和变革时期,从生产领域到流通领域,从糖农到用糖企业,各环节都面临全新市场环境的考验。基于当前种种原因,现今我国食糖产业正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矛盾。 


  一是国内食糖供需缺口逐年拉大,国产食糖成本高昂。糖类分析师孙悦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受人口增长、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我国的食糖消费量始终保持持续稳增长,长久下使得国内食糖供不应求,缺口不断扩大,2015/2016年度供需缺口高达590万吨,超过国内食糖产量的50%;我国农业粗放式经营模式,使得甘蔗户均种植规模小 ,机械化作业程度低 ,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二是进口糖价格优势明显 。孙悦指出,为保护蔗农利益,国家不得不一再提高甘蔗收购价格,致使国内甘蔗价格远高于世界主要产蔗大国。原料成本高 ,制糖成本更高,国内外食糖价差随之不断扩大 。由于进口糖能获得高额回报,沿海区域接近原糖进口港口,可缩减企业加工成本 ,于是不断有大型原糖加工项目在沿海地区开工和投产。我国食糖进口量自2010年开始大幅增加,2015年食糖净进口量达到477万吨 。可以说 ,进口量越大 ,对内陆糖企的冲击就越大 ,沿海糖企的成本低于内陆企业,利润自然高于内陆企业,因此国内不少内陆糖企正举步维艰,亏损严重 。 


  三是难以规避的走私是食糖产业向前发展的阻碍。孙悦坦言,近两年,国产糖由于产量下降步入上行渠道,而国外糖价格相对偏低,二者出现较大价差,导致一些国外糖源从我国边境非法进入国内 ,并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控制。走私糖的存在搅乱正规市场秩序 ,也扰乱了糖价的合理发展。 


  当然我国食糖产业面临的困难远不止这些,山东省东方糖业副总经理石凡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口红利过后 ,刘易斯拐点来临,伴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国内农业人工成本的增加呈持续的趋势。分散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利于升级改造,提高效率,同时抗风险能力很低 ,这是制约国内食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据相关数据显示,广西南宁糖价从2011年的最高7800元/吨持续下滑到2014年的最低3850元/吨,价格跌幅超过50%,跌出成本线 ,制糖企业大幅、大面积亏损 。2011/2012年榨季,全区制糖企业盈利由上榨季的82.3亿元减少到19.25亿元,下跌76.6%,亏损面34.95% ;2012/2013年榨季,全行业亏损15.25亿元,亏损面扩大至78.64% ;2013/2014年榨季 ,亏损额进一步扩大到31.69亿元,亏损面进一步扩大到86.27%。同时,由于食糖价格的下跌,倒逼广西连续三个榨季下调糖料蔗收购价格,从2011/2012年榨季的500元/吨,连续下调到2014/2015年榨季的400元/吨 ,低于全自治区糖料蔗平均种植成本。全区蔗农因收购价格下调,3个榨季累计直接损失62.5亿元 。 


  石凡告诉记者,国内糖业亏损直接打击制糖企业参与食糖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未来食糖生产的顺利进行 ,还会导致糖料收购价的下降 ,从而影响糖农收益 ,打击糖料种植积极性,导致种植面积下降 。对下游加工和食品生产企业来说 ,耕地糖价格较高,只要内外盘的利润窗口存在,下游生产企业势必会选择加工糖来替代,这反而会加剧国内食糖大量进口的状况 ,甚至为走私糖打开空间。从发展的趋势看,耕地糖产不足将是常态 ,保护国内产业,平衡原糖进口 ,规范市场秩序,是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 


  1991年我国建立了储备糖制度,政策目标主要是为以合理的价格保障食糖的有效供给,其次是保护我国食糖企业和农民的利益,确保整个食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以往看来,国储糖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在我国整个食糖产业的稳定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近几年来,国储糖从政策实施到切实产生效果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造成市场稳定 、平衡产销的效果不能立竿见影 。 


  完善政策为糖业护航 


  中国食糖产业的产业跨度涉及到农业、工业等相关领域  ,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商品,食糖产业还具有粮食安全的特性,其重要程度不言自明。中国食糖产业的健康发展,食糖市场价格的稳定和合理运行 ,关系到工商企业的根本利益,关系到糖农的收益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食糖产业健康向好发展需要不断地提高科技化水平和管理创新程度,孙悦表示,在糖料种植方面 ,农民要尽量选取高产高糖的糖料作物种植 ,提高单产 ,并且改善基础设计,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从而提高自身的收入 ,保证糖料的种植面积。与之,糖料种植要走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发展道路,糖料种植要打破过去依靠水田、良田种植甘蔗的局面,处理好糖、粮争地的矛盾。在提高糖料作物生产效率层面,农民种植应采用高产良种和机械化耕种收割等种植方式。 


  对于制糖企业如何冲出重围、实现盈利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要转型  ,中国种植甘蔗的地方很多 ,但能种植富硒甘蔗的地区较少。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因此开发高附加值的富硒红糖,是糖业转型新希望(17.30 +0.82%,买入);其次技术创新,当前,国内糖企只生产白砂糖,品种单一者居多 ,对生产工艺的技术创新 、适当加工原糖势在必行;加强糖料作物机械技术研发,提升糖料作物种植的机械和规模化水平 ,从源头上降低食糖生产成本,提高糖企综合竞争力。 


  中投顾问农林牧渔业研究员郑宇洁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糖企依靠高糖价获得高利润的时代已经逐渐过去 ,糖企想要突出重围、实现赢利应该更多地从成本控制的角度去改善企业盈利能力,包括加强专业人才尤其是市场研究人才培育,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完善企业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扩大规模从而获取规模效应。 


  当前,是国内糖业的寒冬期,不但业界信心不足,面临全行业亏损的威胁,而且业界信心还极为不足,“亟须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为糖业护航,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宋清辉说。 


  “完善的国家食糖储备政策,适当的政策实施时机与节奏,是获得有效调控的关键,建立更加积极、灵敏的调控决策体系,对国储仓点进行科学规划布局是获得有效调控绩效的保障。在糖料的收购政策方面 ,除了继续实行糖料收购价格与食糖销售价格联动的政策外,国家还应重点关注糖料生产环节面临的问题,在降低种植成本 、提高种植补贴等方面下功夫。”孙悦如是说 。 


  对于食糖走私的问题,广西糖协理事长农光建议,开展糖业立法 ,继续严管食糖进口管理,加强打击食糖走私的力度 。根据供需把握进口节奏,合理制定进口量 。严防国内糖价回暖之后走私的猖獗 。此外 ,为解决糖业危机,稳定产业健康发展,保证食糖安全有效供应,国家应开展目标价格管理或直接补贴 ,保护糖农利益,稳定糖业发展。 


相关文章:

集团地址 :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秦皇岛路59号凌海大酒店    全国服务热线 :0633-3602298

集团销售部电话:0633-3602298    集团销售部办公地址 :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秦皇岛路59号凌海大酒店裙楼

@鲁ICP备16002510号    菠菜导航担保网糖业集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XML地图